最年轻开国中将是谁?
开国中将中,177位成员构成了一个星光熠熠的群体,他们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征途中,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这个群体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成员普遍年轻,充满活力。关于谁是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由于各种原因,答案各有说法。本文将依托近年来发行的权威党史军史文献,力求揭示这一历史事实的真相。
最年轻开国中将:张池明
于1955年授衔之际,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年仅38岁,其出生年份为1917年。同年出生、年届38岁的开国中将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张池明、谢有法、刘西元以及周志坚。若要细究谁最为年轻,则需考量他们各自的出生月份。其中,张池明出生最晚,其诞辰为1917年8月24日。据此,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荣誉,理应归属于张池明。
◆张池明
张池明,原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出生于河南新县。1929年1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年后,即1935年9月,张池明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张池明投身于青少年工作,历任少共光山县委儿童团总队长、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儿童局委员等职务。1932年8月,他毅然投身红军,并先后担任红27军第81师2团少共团委书记、红25军军部秘书、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科长等要职。张池明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长征。1937年1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深造。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张池明曾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作战科科长、688团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参谋长,第344旅687团政治委员,以及新四军第3师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要职。1943年伊始,中央决定选拔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一批团级以上干部前往延安深造,张池明便是入选者之一。然而,在前往延安的途中,他们在黄海海面上遭遇日军巡逻艇,彭雄、田守尧等英勇干部不幸壮烈牺牲。张池明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9月底抵达延安,并进入中央党校深造。随后,他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张池明随部队进军东北,历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43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他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战斗。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进行整编。1949年4月,32岁的张池明担任第43军政治委员,成为第四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军政治委员,也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军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际,张池明便投身于军队后勤事业,深耕细作。他历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部长并兼任政治委员,以及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等职。1955年9月,年仅38岁的他荣获中将军衔,荣膺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中将之誉。此后,他先后担任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以及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要职。1967年7月,张池明被任命为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75年8月,他再次被调任炮兵政治委员。
1977年12月,张池明同志卸任炮兵政治委员一职。次年3月,他依照正兵团级的待遇离岗休养。退休之后,张池明同志热心投身于军史和战史的编纂与审订工作。1997年11月8日,张池明同志在北京与世长辞。
38岁开国中将谢有法
在四位同年38岁的开国中将中,谢有法同志诞生于1917年4月16日,籍贯江西兴国。按照出生月份的顺序,他的年纪介于张池明中将之上,而比刘西元和周志坚中将年轻。鉴于与张池明中将同龄,谢有法、刘西元以及周志坚三位将军,堪称开国中将中最年轻的一辈。
谢有法于1932年1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便投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至1936年2月,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加入红军后,谢有法历任兴国模范师第1团宣传队宣传员、红3军团第6师16团连队文书、中革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以及总政治部组织科统计干事等职务。在国际知名人士埃德加·斯诺首次踏入陕北革命根据地之际,谢有法在欢迎仪式上领唱口号,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被收录进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中。
◆谢有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谢有法肩负重任,先后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处主任、以及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科长等职务。1939年夏日,他抵达山东抗日根据地,就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以及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担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期间,谢有法恪守上级指示,积极参与山东纵队的整顿工作。他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干部队伍的培养与选拔,频繁深入各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协助基层单位完善党组织建设,并指导连队开展“创建模范支部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谢有法履任新四军及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及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东线(山东)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其间,他积极参与了胶东保卫战以及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担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大力推动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核心的全新整军运动。通过这一运动,部队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战斗力亦得到显著提升。
1950年11月,谢有法带领部队投身抗美援朝的战斗,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的政治部主任。在朝鲜战场,第9兵团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项作战任务。毛泽东主席曾特地发电报予以表扬,赞誉第9兵团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仍坚守阵地,战斗力愈发强大,战局愈发有利,这离不开政治工作的巨大贡献。
1955年5月,谢有法凯旋自朝鲜战场归来,随即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二副部长。同年9月,他荣膺中将军衔。随后,他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深造。1958年1月,谢有法被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政治委员一职。在那个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谢有法对学院的教授们政治上给予信任,工作中给予充分支持,生活上给予关怀,从而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1966年4月,谢有法又被任命为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然而,不久之后,“文革”爆发,谢有法不幸被诬为“反党分子”,遭受了长达十余年的专案审查之苦。
自1979年2月起,谢有法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政治委员以及政治学院顾问等职务。即便在离休之后,他依然身患疾病,却依然坚持笔耕不辍,撰写军事与政治工作的著作。遗憾的是,他在1995年1月9日于北京与世长辞。
38岁开国中将刘西元
提及刘西元,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曾经担任被誉为“万岁军”的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的职务。刘西元,本名刘熙元,亦曾用名刘东元,1917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西吉安。1931年1月,他投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并于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至1932年5月,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刘西元历任红军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红1军团第4师青年干事、第4师12团政治委员等要职,并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刘西元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刘西元同志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3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他率领部队从晋西挺进至鲁西地区,后来又担任鲁南支队政治委员以及686团政治委员,并兼任115师教导2旅6团政治委员。1943年9月,他被任命为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并肩负起中共滨北地委书记的重任。直至1945年8月,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山东军区所属的主力部队进行了整编,刘西元同志则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第1师的政治部主任。
在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刘西元同志肩负重任,奔赴东北,担任中共通化地委书记,并兼任通化支队司令员及政治委员,后晋升为通化军区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平息了当地的反动武装叛乱,迅速打开了建设根据地的崭新局面,部队规模也由起初的千余人迅速壮大至近万人。自1946年7月起,刘西元同志担任辽东军区独立2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以及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先后参与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克四平的激战,以及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在第三纵队任职期间,他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诉苦教育,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1949年3月,刘西元同志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47军副政治委员,随部队进军中南地区,为解放事业继续奋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刘西元同志担任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一职,率部投身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之中。那段家喻户晓的松骨峰之战,便是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英勇奋战的一幕。著名作家魏巍先生以此次战斗为题材,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第二次战役的关键时刻,刘西元同志与军长梁兴初并肩作战,指挥部队成功歼灭德川之南朝鲜军的一个主力师,同时派出部队封锁敌军南逃北援的通道,此举对西线战场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的辉煌胜利,毛泽东主席特意发来贺电表示祝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执笔起草电报,对38军予以通令嘉奖,并在电报的末尾附上“三十八军万岁!”的字样。自此,38军赢得了“万岁军”的崇高美誉。1951年3月下旬,刘西元遵命陪同志愿军领导人返回国内,向中央军委汇报抗美援朝战争的进展情况,期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2年5月,刘西元归国后,担纲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一职。至1955年9月,荣膺中将军衔。同年10月起,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4月,刘西元高票当选全国青联主席,且曾跻身世界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之列。在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刘西元积极拓宽民间外交渠道,广结天下朋友,为推动国际交流、加强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联系贡献了重要力量。1964年10月,他重返军旅,先后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
在“文化大革命”中,刘西元刚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不到四个月,即遭到审查、批斗和抄家,但他旗帜鲜明,嫉恶如仇,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969年6月后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等职。
1983年12月,刘西元正式退休。即便退休,他仍旧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事务保持着极高的关注。遗憾的是,2003年7月14日,他在南京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38岁开国中将周志坚
1955年,当周志坚以38岁之龄荣获开国中将殊荣时,他位列第四。周志坚,1917年1月12日诞生于湖北大悟。起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986年版,解放军出版社)仅记载其出生于1916年,月份则未明确,推测可能是沿用了农历年份的记载。然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2006年版,解放军出版社)的修订版中,周志坚的出生日期已被更正为公历1917年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2012年版,解放军出版社)同样记录了这一日期。值得一提的是,周志坚与前三名开国中将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有所不同,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军事工作。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年仅12岁的周志坚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先后担任战士、通信员等职务。他历经沙场,战功赫赫。至1936年年底,19岁的周志坚晋升为红四军第十师的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史上最年轻的师长,同时也是自1933年6月中央红军实施小师小团整编为大师大团策略以来,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师长。
◆周志坚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周志坚学成于抗日军政大学后,荣任中共豫东工委军事部长。1939年的春天,他伴随李先念将军率领的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担纲大队参谋长,辅佐李先念将军共谋大事。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部队人数从百余人激增至一万五千余众,鄂豫抗日根据地随之建立,部队亦完成了改编,正式命名为豫鄂挺进纵队。次年,即1941年伊始,豫鄂挺进纵队奉上级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将军担任师长兼代政治委员。第5师下辖四个正规旅,周志坚将军担任第13旅旅长。作为5师的主力作战力量,第13旅在军事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经中原突围,周志坚于1947年初抵达山东,担纲胶东军区新编第6师师长之职。同年8月,他受命创立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并担任纵队司令员。作为13纵的首任司令员,他率领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勇猛作战。在周志坚的引领下,13纵迅速崛起,成长为华东野战军的中坚力量,成为一支擅长攻坚克难的劲旅。尤其在济南战役中,13纵一部率先冲入济南内城,因而荣获“济南第二团”的称号。此后,周志坚率领部队参与了淮海、渡江、福州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新中国成立之际,周志坚将军便肩负起领导解放军第31军的重任,主要负责以厦门岛为核心的海防防御任务。1954年9月,他踏入军事学院的战役系深造。在学习过程中,他荣膺中将军衔。自1958年5月起,他先后担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以及南京军区顾问等要职。
退休之后,周志坚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风范,尤其对数十年的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总结,撰写了丰富的军史回忆录。他于2005年6月9日在武汉与世长辞。
公牛配资-公牛配资官网-专业的网上股票配资-稳操胜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